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60157
 kokyo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悲歌(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胸圍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悲歌(四)
作者: kokyo 日期: 2013.05.09  天氣:  心情:
六 那一年,1974年,我與幾位眷村朋友一起到臺北上大學。其中有一位是與我同年的楊海誠;他與我相同,服了兩年兵役後才考上大學。這一年,以及次年,我兩度陪他到烏來山區找他大伯父;為的是,海誠奉他父親之命,到山裏勸這位老人家下山養老。過去我便聽父親說過,海誠的大伯是孫立人將軍麾下的一名虎 將,仁安羌戰役主攻的營長之一。老人住在曲尺山區一條山道的盡頭,那原是一個礦場,後來被封閉,老人單獨住在廢棄的辦公室中。他整年大多只靠三種食物過 活:自己養的雞,溪裏的蝦子與到處可采得的一種紅色野菜。那時年已近八十的他,白天仍能生龍活虎地修理雞圈,教我們如何在溪中放蝦籠。晚上,飯後兩杯酒下肚,他委頓地臥在躺椅上,這時才像個近八十歲的老人。
我這時已在歷史系讀了些中國近現代史,對遠征軍及仁安羌戰役十分感興趣。而這位楊伯伯,正是歷史的見證,“口述歷史”的絕佳採訪物件。然而讓我感到失望的是,這場偉大的戰爭,在他說來竟是如此的稀疏平常。他說,盟軍要提供他們最好的武器,但他們只要迫擊炮。他說,孫將軍的部隊將迫擊炮使用得出神入化。他們便是如此,將炮彈吊射入日軍躲藏的戰壕中,讓敵人沒地方躲。聽著聽著,我不再是歷史系的學生,又變成了當年眷村裏聽遠征軍故事的小孩。楊伯伯說,他認得父親,“你爸爸在四平,守車站到郵局,那一仗打得漂亮!”但說到下山養老,他堅決不肯。他說,他不想再吃國民黨與蔣介石一口飯!這也是我在眷村中常聽說的:某某賣燒餅的、打煤球的,過去事實上是“國軍”將領,丟掉大陸後,從此不肯向國民黨、蔣介石低頭討飯吃,寧可過著清苦自食的日子。

七 我研究所畢業後,臺灣進入一段所謂“後殖民時期”。二戰前在臺灣的日本人被歌頌為建設臺灣的先鋒,臺灣民主法治的根源。相反地,由大陸來台的老兵 們,或被認為是屠殺臺灣人民的劊子手,或被罵為吃臺灣米卻心向大陸的叛徒。在政界與知識界,“轉型正義”被喊得滿天價響;其意是臺灣要轉型進步,就必須追 究蔣介石及其追隨者的責任,要他們為正義付出代價。這又是另一場戰爭,所幸父親已脫離了這人間戰場。
後來在我30年的歷史學術生涯中,常狂稱自己的研究是“從新石器時代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我,卻從不研讀抗日與國共戰爭的歷史。對我來說,那是個人 記憶中的一片聖土,我不願學術知識污染了它。在那兒,有像雞那樣大的蚊子,有讓輾過它的吉普車跳起老高的大蟒蛇,有孫將軍帶著他的弟兄腳下踩著螞蝗毒蛇穿過雨林,有摸進軍營以橄欖大的紅藍寶石換麵包的印度人。在那兒,沒有民族戰爭,沒有同胞相殘,沒有仇恨,沒有恐懼。所有的都已成為過去,只有我父親及眷村 中的叔叔伯伯們賴以維生的戰爭記憶,以及我對他們那一代人的思念。
【作者簡介】
 王明珂,1952年生於臺灣,1992年獲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現為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興大學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羌族及西南少數民族與北方遊牧社會的田野調查研究,在歷史人類學領域成績卓著,影響深廣。著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遊牧者的抉擇》、《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等。
標籤:
瀏覽次數:107    人氣指數:727    累積鼓勵:3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悲歌(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胸圍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