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765863
 劉阿漢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連勝文政見產生器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典故~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數字看諾貝爾獎
作者: 劉阿漢 日期: 2014.10.15  天氣:  心情: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827307650643317/

1901至2013年間,最老和最年長的得主是誰?有多少女性獲獎?以下是諾貝爾獎基金會提供的答案。

1901至2013年間,所有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為59歲。
6對父子、1對父女、1對母女、5對夫妻曾贏得諾貝爾獎。
自諾貝爾獎1901年開始頒發以來,僅有4位非裔作家戴桂冠。
2014年計有278個組織或個人競逐諾貝爾和平獎,創下新高紀錄。

美國科學家萊納斯·鮑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第1位以唯一獲得者身份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1954年化學獎:化學鍵的研究、1962年和平獎:反對核武在地面測試。

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兄弟是荷蘭的簡·丁伯根(荷蘭語Jan Tinbergen,1903年4月12日-1994年6月9日)經濟計量學模式之父,於1969年獲得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Nikolaas "Niko" Tinbergen,1907年4月15日-1988年12月21日)發現動物個體及群體的行為模式,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獎以來,共頒獎給847個個人和25個機構,部分獲獎有44位女性、803位男性曾獲殊榮,其中居禮夫人曾2度獲獎。第1位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是2009年的伊莉諾.歐斯壯(Elinor "Lin" Ostrom,本名Elinor Claire Awan,1933年8月7日-2012年6月12日)。摘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男性共有191位,但女性僅2位。

法國籍波蘭裔科學家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波蘭語Marie Skł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第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1位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1903年物理學獎:發現放射性與釙元素(與丈夫皮埃爾·居禮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1906年4月19日;及亨利·貝克勒Henri Becquerel,1852年12月15日-1908年8月25日,3人共獲)、1911年化學獎:提煉出鐳。

諾貝爾獎原則上僅能授予在世者,但有3次例外。一為1931年文學獎得主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Erik Axel Karlfeldt,1864年7月20日-1931年4月8日),二為1961年和平獎得主達格·哈馬舍爾德(Dag Hjalmar Agne Carl Hammarskjöld,1905年7月29日-1961年9月18日),三為2011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1943年1月14日-2011年9月30日)。
1961年,聯合國秘書長道格·哈馬紹(瑞典語Dag Hjalmar Agne Carl Hammarskjöld,1905年7月29日-1961年9月18日)獲提名後、距頒獎數月前逝世,和平獎仍將獎項授予哈馬紹,哈馬紹成了唯一逝世後仍獲獎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6位獲獎者曾拒領諾貝爾獎,其中僅2人是自願拒領。法國作家尚-保羅·沙特(法語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1964年拒領文學獎,1973年時任越南總理的黎德壽(越南語Lê Ðức Thọ,1911年10月14日-1990年10月13日)拒絕與美國國務卿亨利·阿佛列·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共享和平獎。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曾禁止3名德國人領取諾貝爾獎,蘇聯1958年也強迫鮑里斯·列昂尼多維奇·巴斯特納克(俄文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Boris Pasternak,1890年2月15日-1960年5月30日)拒領文學獎。

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是俄羅斯出生的美國人里奧尼德·赫維克茲(Leonid Hurwicz,1917年8月21日-2008年6月24日),他2007年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高齡90歲,得獎後只活了幾個月,於2008年6月辭世。
2007年,高齡87歲的英國作家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成為最年長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稍後她說得獎是場「災難」,因為這害她沒時間寫作。
現年17歲的馬拉拉(Malala Yousafzay)是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比澳洲出生的英國科學家威廉·勞倫斯·布拉格(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1890年3月31日-1971年7月1日)更年輕。後者在1915年與父親威廉·亨利·布拉格(Sir William Henry Bragg,1862年7月2日-1942年3月10日)共同獲得物理學獎時,年方25歲。
德國的海森柏格(Werner Karl Heisenberg)1932年贏得物理學獎時年僅31歲。
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907年以42歲之齡抱回文學獎,目前仍是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3人贏得諾貝爾和平獎時身陷囹圄:
1935年的德國和平主義記者奧西艾茲基(Carl von Ossietzky,1889年10月3日-1938年5月4日),成為第1位在監獄裡獲諾貝爾獎的人。1933年希特勒上台。2月28日,他作為和平和民主運動者被德國逮捕。1936年11月7日,他被官方釋放。當月23日,諾貝爾委員會來到他的住處給他授獎。
1991年的緬甸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1945年6月19日生於英屬緬甸仰光),1989年7月20日,軍政府以煽動騷亂為罪名對她實行軟禁,2010年11月13日緬甸大選後終於獲釋。2012年6月16日得以前往奧斯陸發表獲獎演說,距離獲獎已超過21年。
2010年的中國大陸異議作家劉曉波(1955年12月28日生於吉林省長春市),成為第1位獲獎的中國公民,第3位在監禁中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他在2008年12月8日被以「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刑事拘留,12月9日被監視居住。2009年6月23日,因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經中國檢察機關批准逮捕。12月25日,北京市第1中級人民法院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剝奪政治權利兩年。於2010年5月26日開始,在遼寧省錦州監獄服刑。

--- --- --- --- ---

諾貝爾獎十大爭議事件~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諾貝爾獎歷來引發全世界最廣泛的關注。英國《泰晤士報》盤點了諾貝爾獎史上十大最具爭論事件,其中包括法西斯分子希特勒曾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

1.愛迪生拒絕領獎
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塞爾維亞語Никола Тесла;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和湯瑪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這對“冤家”水火不容,兩人拒絕共享同一獎項,並聲稱如果1個人搶先獲得了該獎,另外1人就絕不會接受。1915年11月,當特斯拉與愛迪生兩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傳來時,他們都選擇了拒絕接受。

2.和平獎首次頒給“良心犯”
1936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德國非戰主義記者卡爾·馮·奧西艾茲基(Carl von Ossietzky,1889年10月3日-1938年5月4日)。但是納粹當局不允許奧西埃茨基本人去奧斯陸領獎。
1937年,震怒的希特勒頒布1項法令,禁止德國人領取諾貝爾獎,因為他認為和平獎頒發給奧西艾茲基是對他的侮辱。
獲獎的奧西艾茲基被送進1個民間醫院,但始終處在嚴密的監視之下。1938年,由於在集中營長期遭受酷刑和虐待而重病身亡。
這是歷史上第1次,和平獎頒發給良心犯,開創了此獎“干涉內政”的先例。正如勃蘭特所說:頒獎給奧西艾茲基,“是對掌權的野蠻主義的道義上的戰勝”。從此,諾貝爾和平獎開始面向人權。

3.希特勒獲和平獎提名
1939年,瑞典1個國會成員提名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該提名隨後便被取消。

4.前蘇聯阻止作家接受文學獎
1958年,鑒於《日瓦戈醫生》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和世界性影響,瑞典文學院授予鮑里斯·列昂尼多維奇·巴斯特納克(俄文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Boris Pasternak,1890年2月15日-1960年5月30日)諾貝爾文學獎。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變得十分微妙。有關小說問題的政治化傾向越來越明顯,西方有些人借小說中的某些情節和字句攻擊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蘇聯也開始反擊。一時間氣氛非常緊張,那些從未讀過這部小說的人也開始批判起巴斯特納克。緊接著在11月4日,蘇聯政府授權塔斯社發表聲明,如果巴斯特納克出席頒獎大會並不再回國,蘇聯政府對他決不挽留。
巴斯特納克對事態的發展始料未及,便提前在10月29日宣佈拒受諾貝爾文學獎。巴斯特納克的委曲求全終於起了作用,加上世界輿論的幫忙,他仍得以留在自己的祖國,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小村莊裡,直至1960年5月30日病逝。他是諾貝爾獎百年歷史上唯一1位不僅未曾因獲獎而取得榮譽,反而招致恥辱和災難的作家。

5.沙特拒絕接受文學獎
法國作家、哲學家尚-保羅·沙特(法語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可能是迄今為止唯一自覺、自願且發自內心拒絕諾貝爾獎的人,因為他需要維護自己的獨立人格與自由精神。也可以說,沙特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用金錢和榮譽難以收買的人。
1964年,當沙特得知自己被諾貝爾獎評委會提名並有可能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時,當即致信評委會,表示將拒絕該獎項。但評委會還是把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鄭重地授予了薩特,理由是:為了他那富於觀念、自由精神與對真理之探求的著作,這些著作業已對我們的時代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不過,沙特的拒絕並不是玩虛的。在頒獎消息傳出后,他立即起草了1份“作家應該拒絕被轉變成機構”的聲明,於當年10月22日由沙特在瑞典的出版商委派1位代表在斯德哥爾摩代為宣讀。

6.黎德壽拒領和平獎
美國於1960年代早期開始介入越南戰爭,從1968年到1973年間曾舉行多場公開及不公開的巴黎和平會談。其間於1970年起,黎德壽(越南語Lê Ðức Thọ,1911年10月14日-1990年10月13日)曾多次與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阿佛列·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秘密會談,使1973年1月27日的巴黎和平會議能商討兩越停火事宜。
會議繼續召開期間,越南當地尚有一些零星戰斗,美國於當年3月29日前從越南撤軍,但仍向北越發動轟炸。由於雙方持續違反停火協議,黎德壽與季辛吉於同年5至6月繼續於巴黎會晤,商討行使停火協議事宜。至6月13日,美國與北越代表正式宣布行使條文內容。
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北越南領導人黎德壽及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國際社會對此噓聲一片。兩位諾貝爾委員會成員因此辭職,黎德壽拒絕接受和平獎,他表示越南還沒有實現和平。

7.文學獎得主被舉報
1999年,作家大衛·斯托爾稱199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里戈韋塔·門楚·圖姆(西班牙語Rigoberta Menchú Tum,1959年1月9日-),在自己的自傳中撒謊,但諾貝爾委員會並未剝奪門楚的獎項,原因是斯托爾的“舉報”與此無關。

8.拉賓獲和平獎
1994年,以色列前總理伊扎克·拉賓(希伯來語יצחק רבין,1922年3月1日-1995年11月4日)與巴勒斯坦領導人拉赫曼·阿卜杜勒·拉烏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賽尼(阿拉伯語محمد ياسر عبد الرحمن عبد الرؤوف عرفات القدوة الحسيني,1929年8月24日-2004年11月11日,通稱阿拉法特)一起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很多以色列人擔心拉賓背叛祖國以色列,並放棄大量土地,由此導致更多猶太人死亡。

9.“威爾鋼”研究者獲獎
路易斯·J·伊格納洛(Louis J. Ignarro,1941年5月31日)和他的兩位工作伙伴,羅伯·佛契哥德(Robert Francis Furchgott,1916年6月4日-2009年5月19日)、費瑞德·穆拉德(Ferid Murad,1936年9月14日-)成功發現1氧化氮是1種可以傳遞訊息的氣體,它可以通過細胞薄膜,去調節另一細胞的功能。他們的發現,開創生物系統訊息傳遞的新理論。正是這一重大發現和對1氧化氮的研究,使伊格納洛博士獲得1998年諾貝爾醫學獎。
伊格納洛憶述,當時他在法國尼斯機場,1名地勤人員請他接1個“從美國打來的重要電話”。他接過電話後,同事通知他得獎,他還以為是惡作劇。
美國1家藥廠利用這個發現,生產出醫治陽痿的“威爾鋼”。

10.高爾獲和平獎
2007年,科學界出現一片喝倒彩聲音,美國前副總統艾伯特·阿諾·高爾(Albert Arnold "Al" Gore, Jr.,1948年3月31日-)因為增強全球氣候變化意識,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批評者們稱戈爾並非科學家,甚至根本就不懂氣候變化問題。

--- --- --- --- ---

十大最受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本文原文發表於2007年10月17日,故此後的爭議人物沒有涉及。
他們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諾獎理應是1份殊榮,可他們卻因種種原因飽受爭議... ...諾貝爾和平獎由炸藥的發明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創立。 諾貝爾要求將該獎授予“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然而遺憾的是,他的這一遺囑卻並不總能得到遵守。以下為十大最受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10.阿諾·高爾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艾伯特·阿諾·高爾(Albert Arnold "Al" Gore, Jr.,1948年3月31日-),以表彰他為提升人們對氣候變暖的關注所作出的努力。
高爾所作的努力是否與諾貝爾和平獎設立的初衷相關已處在爭論之中。此外,他針對氣候變暖所作的努力也惹來了更多爭議。事實上,甚至連氣候變暖是否會對人類真正構成威脅也在大眾中存在著分歧。最近,英國高等法院的1位法官裁定,只有在觀看影片時對學生會加以指導,指出其“9大科學錯誤”並且反駁他“片面的觀點”,政府才能將影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發放到各學校播放。在這部紀錄片中,高爾號召美國人減少家庭用電來節約能源。2006年8月,高爾的電費賬單顯示,他在1個月內耗電22,619千瓦--比普通家庭一整年用電量的兩倍還多。

9.旺加里•馬塔伊
旺加里•馬塔伊(斯瓦希里語Wangari Muta Maathai,1940年4月1日-2011年9月25日)是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她受到爭議是由於其支持了這樣1種說法:愛滋病病毒是由白人科學家培殖的,目的是為了消滅黑人。但後來她對給他人造成誤解表示歉意--有人可能會認為她是陰謀論者。

8.吉米•卡特
詹姆斯·厄爾·卡特(James Earl Carter, Jr,又稱吉米·卡特,1924年10月1日-)2002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幾十年來堅持不懈地為尋求和平途徑解決國際爭端,推進民主與人權以及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所作的努力。”
卡特獲此殊榮一開始就引起了爭議。隨後,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主席發表了一番充滿政治意味的言論,使得這一爭議甚囂塵上。(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5人秘密小組的另1位成員貢納•史托賽德也支持並肯定了這番言論)

7.伊扎克•拉賓
伊扎克·拉賓(希伯來語יצחק רבין,1922年3月1日-1995年11月4日)與希蒙·佩雷斯和阿拉法特3人共同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
在以色列軍隊任職期間,拉賓曾下令將阿拉伯人從以色列在1948年第1次中東戰爭中佔領的土地上驅逐出去。在巴勒斯坦人民第1次起義期間,時任國防部長的拉賓還主導了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平民的)侵略性的鎮壓。此外,拉賓還置和平協議於不顧,批准在巴勒斯坦所佔領土上建立定居點。

6.西蒙•佩雷斯
西蒙•佩雷斯(希伯來語:שמעון פרס,1923年8月15日-)和伊扎克•拉賓及亞西爾•阿拉法特3人共同被授予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
他主導發展了以色列的核軍備,並且還因卡納大屠殺而備受指責。卡納大屠殺發生於1996年。當時,以色列軍隊炮轟了1個村莊,那時有800名黎巴嫩平民在那兒避難。其中106人死亡,大約116人受傷。4名斐濟籍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士兵也嚴重受傷。

5.亞西爾•阿拉法特
拉赫曼·阿卜杜勒·拉烏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賽尼(阿拉伯語محمد ياسر عبد الرحمن عبد الرؤوف عرفات القدوة الحسيني,1929年8月24日-2004年11月11日,通稱阿拉法特)同西蒙•佩雷斯及伊扎克•拉賓3人共同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
很多年以來,批評家一直認為阿拉法特是恐怖主義領袖。1994年,為了抗議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阿拉法特,委員會挪威籍成員凱爾•克里斯蒂安森辭職,他視阿拉法特為“恐怖分子。”

4.里戈韋塔•門楚
里戈韋塔·門楚·圖姆(西班牙語Rigoberta Menchú Tum,1959年1月9日-)是199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一些證據指出,門楚在所謂的自傳裡對自己20世紀50年代在瓜地馬拉的生活的描述欺騙了世人,該書即為其在1987年出版的《我,里戈韋塔•門楚》(I, Rigoberta Menchu)。在這本書中,她刻意改變了有關其家族歷史和生活環境的一些事實。據推測,門楚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宣傳她的左翼思想(這些隨著人類學家大衛•斯托爾的調查和揭露而浮出水面)。

3.梅納赫姆•貝京
梅納赫姆·沃爾福維奇·貝京(Menachem Begin,1913年8月16日-1992年3月8日),1977年6月20日-1983年10月10日時任第6位以色列總理,1978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在同1年為成功達成《戴維營協議》所做的貢獻。貝京和穆罕默德·艾爾·沙達特(阿拉伯語:محمد أنورالسادات,1918年12月25日-1981年10月6日)共獲這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但遺憾地是貝京先前也是猶太復國主義激進組織伊爾根的首領,該組織通常被認為是恐怖組織,並且還策劃了1946年的大衛王飯店爆炸事件。

2.亨利•季辛吉
亨利·阿佛列·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於1973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其為促成《越南和平協議》所作的努力。
儘管其曾策劃了1969-1975年針對秘密潛入柬埔寨的越南人民軍的秘密轟炸行動,這也是所謂的“禿鷹計劃”中美方參與的部分--“禿鷹計劃”是20世紀70年代由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巴拉圭和烏拉圭6國的情報與安全服務部門共同策劃的一系列綁架和謀殺行動。在此期間,幾名法國人也在軍政府統治下的智利死亡。他還支持了入侵塞浦路斯的行動,造成該島大約3分之1的領土被外國軍隊佔領長達33年。一些和平主義者甚至稱季辛吉獲此殊榮使得諾貝爾和平獎背離了其初衷。

1.科德爾•赫爾
科德爾·赫爾(Cordell Hull,1871年10月2日-1955年7月23日)1945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為促成西半球的和平與諒解,達成貿易協定以及促進聯合國的誕生所作的努力。
1939年第2次世界大戰前夕,聖路易斯號客輪載著950名猶太難民駛離漢堡港,進入大西洋。這些人大多數都很富有,他們為了逃離納粹的迫害而到美國尋求庇護。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本來有意讓這艘客輪進入美國,但是國務卿赫爾卻威脅他,稱如果他同意客輪進入,那麼他們就不會在1940年的總統選舉中支持他。結果羅斯福拒絕讓客輪駛入美國,客輪被迫返回德國,許多乘客最終在集中營裡死去。

最後的思考:
與上述爭議人物享有(或曾享有)諾貝爾和平獎相比,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古吉拉特語મોહનદાસ કરમચંદ ગાંધી;印地語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卻從未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雖然他曾5次被提名)。
此外,在科學領域,尼古拉·特斯拉(塞爾維亞語:Никола Тесла;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和湯瑪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也由於對彼此的憎恨誰也沒能獲得諾貝爾獎。如果特拉斯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那麼獎金很可能對他有幫助,使他不至於在1916年申請破產,而現代社會的面貌或許已大為不同。
標籤:
瀏覽次數:645    人氣指數:865    累積鼓勵:1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連勝文政見產生器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典故~
 
給我們一個讚!